一個人的房間——《最親愛的》肢體劇場
「生命並不是一組對稱排列的車燈,生命是一團明亮的光暈,是一個半透明的信封包裹著我們;從意識初啟到意識的終結。」
——維吉尼亞·吳爾芙 / Virginia Woolf (1882~1941)
 ̄ ̄ ̄ ̄ ̄ ̄ ̄ ̄ ̄ ̄ ̄ ̄ ̄ ̄
「雋文不朽」——第十三屆澳門文學節將於6月28至29日假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舉行其兩年計劃「一個人的房間」最終篇(第三部)之音樂舞蹈表演《最親愛的》(Dearest)。由北京舞者鄭杰與澳門舞者簡穎欣聯合編導,演出者包括澳門簡穎欣、高凱琳、北京戲劇演員王璇、北京舞者蔡親濤和林本成,並結合澳門樂隊Evade(Faye)的音樂創作。
以被譽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先鋒的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的作品和人生為靈感基礎,從吳爾芙文學的理解和分析出發,澳門文學節工作坊導師林玉鳳與戲劇和心理治療師林詠欣帶領參與者,經過一連串的討論、分享與創作實驗,將每位參與者的故事用文字與戲劇互動來表達,由策展人將這些文字故事內容整理成演出的文本結構,創作團隊將之發展成表演結構、劇場、舞蹈、音樂、場景、燈光與造型設計的結合,探索吳爾芙於作品《一個人的房間》中所提出的女性狀態、雌雄同體的兩性關係、以至最終的自我心路歷程。
是次演出以吳爾芙留下的最後一封信的第一句「最親愛的」為題,是吳爾芙對摯愛的最後剖白,也是她面對最真實的自我的𣊬間。她的一生由於精神病患,受到長期病徵如頭痛、幻聽、失眠、背痛等的困擾,但她並未因此而萎靡不振,自小就繼承了父母對文學的熱愛,八歲就開始寫作並參加文學比賽,十三歲母親離世後一直受精神疾病折磨,但她卻幾乎從沒停止過寫作,並寫下了多部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1925)和《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等,她擅長用「意識流文學」(Stream of Consciousness)寫作,時而複雜時而錯亂的意識,在吳爾芙高敏感度的描述與刻劃下,把人性內心世界的意象深刻地表現出來。
吳爾芙對生命的詮釋始終帶著光,演出帶我們走進她的精神世界,她的瘋狂,她的無助,她的堅強。文學節工作坊中所創作的故事彷彿帶我們進入到自我的回憶之中:童年的空間、母親的角色、對異性與親密關係的困惑,最終回到了「一個人的房間」,面對真實的自我,為自己寫下了最終篇。演出帶領觀眾感受「一個人的房間」的內在心理意象,透過藝術創作,完成自我的救贖。
 ̄ ̄ ̄ ̄ ̄ ̄ ̄ ̄ ̄ ̄ ̄ ̄ ̄ ̄
✧ 演出詳情
時間:2024年6月28日(五)及29日(六)19:45
地點: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
票價:MOP230/張(6月15日或之前可享早鳥優惠)
MOP210/張(兩人同行)
MOP250/張(6月15日後原價)
購票:https://forms.gle/JosnzVYB5EZWgfyx7
*演出設演後座談
✧ 演職團隊
策展人:郭恬熙 Alice Kok
聯合編導:鄭杰 Jay Zhang(北京)、簡穎欣 Tina Kan
演出者:簡穎欣 Tina Kan、高凱琳 Helen Ko、王璇 Wang Xuan(北京)、林本成 Lin Bencheng (北京)、蔡親濤Cai Qintao(北京)
音樂設計:蔡振飛 Faye Choi@Evade
舞台及燈光設計:杜國康 Ketamine Tou
服裝及造型設計:卓燕琼 Mandy Cheok
海報攝影:任亮 Ren Liang(北京)
工作坊文本創作:金曉璇Arie Jin、魏金朝Wei Jinzhao、陳樂詩Cynthia Chan
執行監製:張頴嵐 Kathine Cheong
*全劇時長約60分鐘,不設劃位